家蠶斑紋全限性夏秋用品種“洞·庭×碧·波”選育與推廣 | 作者: admin
來源: 湖南省棉蠶所
發(fā)布時間: 2011年12月21日
字體: 大 中 小 |
項目名稱:家蠶斑紋全限性夏秋用品種“洞·庭×碧·波”選育與推廣
主要完成人:郭定國#、艾均文、賈孟周、向生剛、吳正忠#、靳永年#、廖模祥、肖建中等。(#為該品種育成主持人)
研究起止時間:1990-2003年
獲獎名稱及時間:2003年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
主要研究內容與選育成果:
(1)本項目選用實用優(yōu)良品種作親本,與生理障礙極小的細胞染色體易位斑紋限性品種雜交、回交、插入雜交,將限性斑紋的遺傳基因導入實用優(yōu)良品種中,同
時,采用自然高溫多濕或干燥輔以不良桑葉與常溫常濕輔以優(yōu)良桑葉交替的培育環(huán)境進行定向培育和選擇,以加速優(yōu)良基因的純合化,從而育成遺傳性穩(wěn)定,經(jīng)濟性
狀優(yōu)良的中系品種限1B和日系品種限2A。(2)利用限1B和限2A分別與引進的夏秋用優(yōu)良限性品種組合雜交,通過系統(tǒng)配合力鑒定,篩選出雜種優(yōu)勢最強,
綜合成績最優(yōu)的雜交組合,并設置特定培育環(huán)境和目標進行選擇,最終在國內率先育成了一對抗逆性強、產繭量高、絲多質優(yōu)的夏秋用斑紋全限性多元雜交品種
“洞·庭×碧·波”。在科技成果鑒定中,國內同行專家認為:“該品種在我國夏秋蠶品種的配成和應用尚屬首次,居于國內領先水平”。
鑒定(審定)時間:
該品種于1995年通過由湖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(湘科鑒字[1995]第099號)。1999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(品審證字第265號)。2000年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(農業(yè)部第136號公告公布)。
鑒定成績與推廣應用:
該
品種1993—1994年連續(xù)兩年早秋參加了湖南省夏秋蠶品種區(qū)試鑒定。區(qū)試對照種是“芙蓉×湘暉”(我國第一個獲國家發(fā)明獎的夏秋蠶品種,由湖南省蠶桑
科學研究所育成),鑒定結果為:蟲蛹率和對照種相仿,萬蠶產繭量為16.66Kg,比對照高12.64%,萬頭繭層量為3.82Kg,比對照高
14.02%,單繭絲長1063米,比對照高14.06%,解舒率為76.5%,鮮繭出絲率16.7%,原蠶克蟻制種量18盒,繁育系數(shù)比對照高30%以
上。1994年早秋蠶期參加全國“八·五”科技攻關聯(lián)網(wǎng)點共同鑒定,和對照種“蘇3·秋3×蘇4”(國家指定的對照種)相比:蟲蛹率、萬頭產繭量、萬頭蠶
繭層量明顯高于對照種,分別提高了2.8%、7.75%、12.88%,繭絲長比對照長145米,解舒絲長長51米,鮮繭出絲率達17%,主要指標達到或
超過國家審定標準。
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該品種自1995年育成后,先后被四川、重慶、貴州、湖北、廣東、廣西、江西、山東等10多個?。ㄊ?、區(qū))引進推廣。2000年將該品種原
種生產權有償轉讓給四川省蠶業(yè)主管部門,為我國新蠶品種原種生產權有償轉讓的第二例,同時被四川省指定為第四代換代夏秋用品種。2002年國家科技部將該
品種列入國家科技產業(yè)化項目推廣計劃。據(jù)浙江大學馮家新教授2005年對我國推廣使用家蠶品種的統(tǒng)計表明,該品種位列年推廣量的全國第3。截止2010
年,該品種累計推廣量超過1000萬盒,為我省乃至全國蠶桑生產發(fā)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| |  |
|